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申报要求、奖励金额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一直在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下是对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申报要求、奖励金额、企业数量的详细分析。
一、申报要求
1.企业自评:企业首先需要根据《办法》和《指南》中的基本条件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自评,确保符合条件且自评分达到70分以上。
2.地方初审:地方工信部门会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包括基本条件审核和复核企业自评分。
3.推荐上报:通过初审的企业需要准备完整的申报材料,由地方工信部门择优推荐上报。
4.综合复核与专家评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复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5.公示认定:通过复审和评审的企业技术中心将在网站公示,无异议后正式认定。
二、奖励金额
以苏州为例:
三、企业数量
1.苏州市企业增长: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苏州市在5年内新增了22万家企业,显示出强劲的经济活力。
2.无锡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无锡市计划在2024年认定大约20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四、分析
江苏省的企业技术中心政策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视。通过明确的申报流程和奖励机制,激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
此外,苏州市的企业增长数量和无锡市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计划,均显示了江苏省内在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态势。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助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江苏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产业基础雄厚、创新生态优越、创新平台集聚、人才引育坚实、经营主体强劲,企业科技创新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达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6.3%、列全国第一;工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所有类别,产业链条完整;全省营收超百亿元工业大企业集团超过200家,制造企业上市公司达541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产业创新平台数量多,作用发挥显著;有效期内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有9.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近年来引进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对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江苏在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一是企业创新实力有待加强。《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全球研发投入前2500名的工业企业中,华为排名全球第5,阿里巴巴集团排名全球第22,上汽集团排名全球第70,江苏企业第1名的天合光能排名全球第356,排名滞后。二是创新载体依然缺乏。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例,江苏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办研发机构数量在2016年到2021年间,从3834家下降到3269家,同期广东则从3735家上升到9090家。三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产业附加值不高,制造业增加值率长期徘徊在22%左右,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增加值率为35%—45%。四是创新市场活跃度仍待提高。从技术合同成交额来看,江苏2022年为3889亿元,广东为4525亿元。江苏创新市场活跃度不高,技术流动和转化依然需要加强。
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重在增强工业跃升动力”,要求我们“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江苏需要从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创新项目实施、推进技术成果转化、集聚产业创新人才等方面入手,解决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
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创新平台发挥着指引创新方向、推动共性技术攻关、降低创新成本和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已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能级,围绕工程机械、晶硅光伏等卓越产业链,培育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工业软件、先进金属材料、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等优势产业链,布局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开展定期考核评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载体完善试验条件,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提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服务能力,集聚优质资源,聚焦技术创新、智改数转、投资融资、人才引育等重点方向提供服务。
江苏省通过制定详细的企业技术中心申报要求和提供丰厚的奖励金额,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申报中,江苏省的经济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未来,江苏省有望继续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