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申报要求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下简称新星计划)是由市财政经费支持、市科委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新星计划旨在选拔优秀的青年科技骨干,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 新星计划选拔工作每年开展一次,通过项目资助形式,为牵头承担科研项目的青年科技骨干提供支持。现在2024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申报已经开始,下面华夏泰科详细讲解一下如何进行申报。
一、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候选人如何进行推荐
(一)创新新星和创业新星
可通过依托单位推荐或专家举荐。
1.单位推荐。国家实验室、高校、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及按《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京政字〔2018〕1号)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荐创新新星候选人名额不超过4人,其他单位推荐创新新星候选人名额不超过2人。每个企业推荐创业新星候选人名额为1人。各医疗机构所属科研院所均归口至医疗机构申报。
2.专家举荐。候选人须获得本领域2名(含)以上全球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投资家或科技领军企业主要负责人联合举荐。每年每名专家限举荐1人,专家举荐的候选人不占单位推荐名额。
(二)交叉合作课题
通过牵头人依托单位推荐,无推荐名额限制。
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申报人要求
推荐的候选人须符合《管理办法》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性可放宽至37周岁(1987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二)申报创业新星的,依托企业创立时间需在3年以内(2021年1月1日之后注册);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的,可依托创办企业进行申报。
(三)以下人选不在推荐范围内:
1.已入选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部门实施的人才计划;
2.已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计划、北京学者计划、青年北京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中关村雏鹰人才计划、“卓青计划”“登峰计划”;
3.尚处于北京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中科协及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苗计划培养期内的人员。
(四)科研诚信要求
依托单位和被推荐候选人“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诚信严重失信和其他相关社会领域严重失信记录”。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资讯
2023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走入第30个年头,2977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该计划支持下成长起来,其中包括13位两院院士。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计划是北京地区持续实施时间最长、在科技界具有广泛影响和声誉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品牌,一代代“科技之星”已经在科研攻坚、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创造了突出成绩。
与常见科研基金的项目制支持方式不同,“科技新星”的培养为“一次入选、周期培养、终身服务”。该项目为入选者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主题调研、政策沙龙等活动,“新星”可以扩大“朋友圈”,产出重大科研创新。2012年起,该计划增设了交叉合作课题,最高给予5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推动了300余项“新星”间的交叉融合创新合作。
提供早期支持、看重科研潜力,是“科技新星”支持工作的一大特点。这个平台几乎集纳了全部科研门类,成为青年人才科研起步阶段的“播种机”和“助推器”。“我主要的科研方向是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领域,现在回忆起来,就是年轻时打下的基础。”陈益强说。2021年,他与一位医学领域“新星”申报了交叉合作课题,利用人机混合智能驱动,对围手术期老年脑功能综合监测及干预方法展开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30年来,“科技新星”计划先后支持了2977名青年人才,入选人员平均年龄33.11岁,超过10%的入选人员为30岁以下的“超新星”。他们中走出了13位两院院士,95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24人获得国家“杰青”“优青”基金,1679人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还有多人成长为知名高校校长、医院院长、企业主要创始人和核心管理者等。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超过96%的“科技新星”始终稳定扎根北京,体现了北京的创新创业环境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高黏性。他们的科研成果在京实现技术转让880项,转让金额142.5亿元;创办企业182家,融资超125亿元,市值超千亿元。
以上就是华夏泰科总结有关2024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申报要求,计划申报的企业可以咨询华夏泰科,华夏泰科17年项目申报经验,上万家成功案例,专业团队个性化解决项目申报难题,感兴趣的快来咨询华夏泰科吧。